生活#
開年第一天#
2022 年開年第一天,可以說是信心滿備!昨晚發了朋友圈後,打算給全年来個瀟灑快意的開始,打個樣兒。
- 更新了 CloundPlayer 的曲庫,收錄了王菲和宇多田光的專輯歌曲,讓一天的時光時刻環繞著美妙的歌聲 😊。
- 照著下廚房・菜譜做了個紅燒豆腐,私以為精髓是豆瓣醬 😍,搭配穀物飯,一軟一硬別有一番風味,好吃又頂餓。
- 怎麼能少了跑步 🏃,晚上溜去生物島完成了新年第一跑,整體輕鬆但 6 公里後明顯體力碰壁,看来突破口就在這了。
- 打卡完今天的 R for Data Science 後跑去看了恐怖片《遺傳厄運》,應該劃分為神秘、邪教片的,恐怖氛圍乏善可陳。
有意思的是,晚上開始整個人 emo 起來了,不知道是孤獨症犯了,還是被某人牽動了思緒,或許兩者都有,這才想去找個恐怖片刺激刺激精神,但發現效果不大,不過第二天就好起來了,我這多愁善感易亂想的體質還是不能半夜想太多呀,簽名怎麼寫的來著 ——想簡單點兒
,怎麼這麼快就忘了呢,可惡 😶。
所失有所得#
發生了一點兒小意外,本來早上預約了去博物館的,但到的時候晚了十分鐘左右,進不去了,這已經是第二次預約博物館沒有進去了,啧啧,還是緣分未到啊。不過有所失也有所得,我發現博物館的預約系統會把上一个時間段兒預約沒去的人數直接釋放到下一個時間段兒 —— 但正因為我進不去才能發現它是這樣處理的,如果我準時進去了就發現不了,無用的知識又增加了 🙄。
圖・身 | 暖 | 心#
北海我來啦#
因為疫情,河北是回不去了,加上家裡北海的房子租出去了,所以今年體驗了一次在北海朋友家借宿 & 過年。說起來不知不覺間大家四散很多年了,我這個人朋友本來就少,這兩年更是愈發孤僻,這次老友再次重逢,有變化有不變,最大的感覺是好像又和人間有了短暫的連接,短暫的人生又有了一段寶貴的經歷。
捕獲#
規整的數據#
- 何樣的數據是規整的
- 如何讓數據規整起來
最重要的是根據具體業務知曉什麼應該是觀測,什麼應該是變量?如果現有的數據組織形式是不規整的,可以通過樞紐轉換
或者拆分組合
操作來使數據變得規整,具體而言:樞紐轉換
- 一個變量分布在多列中 —— pivot_longer ()
- 一個觀測分散在多行中 —— pivot_wider ()
拆分組合
- 多個變量堆積在一列中 —— separate ()
- 一個變量分散在多列中 —— unite ()
- 一個變量分布在多列中 —— pivot_longer ()
神奇 R 網站#
- R Charts 可以找到用基本 R 圖形、ggplot2 和其他包製作的 R 圖形的代碼示例
- Tidy Data Tutor 可讓你在瀏覽器中編寫 R 和 Tidyverse 代碼,並看到數據框在管道操作的每個步驟中如何變化
見聞#
馬爾科夫鏈#
刷推時看到有人感嘆想要帶著現有的一切回到過去去彌補那些遺憾,一個人對此問題的回答觸起了我大學時學習馬爾科夫鏈的記憶 ——
- @Baye: 我常常會想,如果我在二十多歲時擁有現在的一切就好了,就不必承受那麼多的遺憾了。 ↩︎
- @JustCast: 未來二十年還有很多不一樣的機會
- @JustCast: 未來二十年還有很多不一樣的機會
* 馬爾科夫鏈的 “無記憶性”:下一狀態的概率分布只能由當前狀態決定,在時間序列中它前面的事件均與之無關。
對於人生與抉擇,也許就該像 @Arya Yang 所說的:「一旦決定下一步的方向,在任何時候不要用你已經取得的好的不好的成績去定義你自己」。
宇宙間的一個人#
我之前怎麼可以做到那麼沒心沒肺又精力旺盛,現在越來越心思不定且愛不耐煩了。
我知道自己不夠聰明,並且敏感而易受干擾,妄圖去抓住所有東西時不可避免地會陷入混沌迷茫之中,那就好好收心,把那最珍視的一點點兒抓在手裡不要輕易放棄就是了。
上面兩段文字是我查看自己這段時間寫的隨筆記上當時記錄下的自己當刻的想法。可以看的出來這段時間一直處於一種自我懷疑與探索之中,也因此這段時間就比較愛觀察網絡上一些很敏感細膩的人的文字所透露出來的每個人的情感與氣質,也有記下這些陌生人此刻的想法,當在這裡擺在一起看看後,頓時感覺還挺奇妙呢,就大家從 “時代中的一粒沙” 又成了 “宇宙中的一個人” 咧:
- @💙💛:我需要經常去確認自己的內心是不是善良的、是不是正直的,需要去確認自己的思考是不是隨波逐流的、是不是被同化了的、是不是碎片化而沒深度的…… 這導致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我愚蠢又膚淺,有時還很惡毒,我有罪。
- @KMemo233: 感覺抑鬱有點要重新發作的樣子… 有時候有些迫切地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像要證明什麼似的。有時候感覺到孤獨和虛無。今天一天都頭重,覺得血都在頭裡,沒有精神。
- 偶爾焦慮的時候,手上小動作非常多
- 我像一條濕毛巾,泡在痛苦裡,把浸潤的全身擰成麻花,骨子裡還是滴出痛苦的汁液來。
- @一隻北極熊:早上陪妹妹吃飯,剛送她讀書,我在車裡看著後視鏡,啊,我突然眼眶紅了,突然一眨眼就這麼大了,妹妹 05 年的,小我 14 歲,她的童年是我陪她度過的,她今天說我留在家裡的書她很喜歡,有三島由紀夫,博爾赫斯,余華那些,CD 都是當年的港台音樂,她很喜歡。我突然好難過人和人無時無刻都在一期一會。
- @Biantaibear01: 我和我哥年齡也差這麼多,我 3 歲前都是他帶我玩兒,再後來我們就少有一起生活的機會,因為他很早就參軍、工作、離家了 是我後來的幾次突發事件都是我哥和我一起扛,有一次他急了,說:你就忘了你還有哥嗎? 因為不在一起生活太久,我感知不到他,倒是後來幾次長談讓我和我哥感情很好。
- @Philo2022:一切都沒意義,不過有意思也一樣可以。無所事事的時候能快樂地打發時間,有工作可做的時候能給人帶去幫助,頭腦活躍的時候能感到充實,探索發現的時候能總在平淡中發掘新的樂趣。誰知道死後會怎樣呢,至少活著的時候能經常感到快樂就肯定不虧。
思索#
我的閱讀記憶#
在能識字閱讀之後,我目前能追溯到的最早的除了課本之外的看書記憶,首先是因為身處天主教家庭所以從小都能接觸到的聖經以及其他一些宗教小冊子,我記得當時自己把這些當成一個個小故事來看,甚至在教堂裡面對對我而言過於枯燥的經本以及那些比文言文還要難懂的經文,我也利用整堂經的時間不斷想想每段經文裡寫的都是一個什麼故事,所以我最喜歡看的當屬玫瑰經、苦路經、聖經以及每月更新的信德報上的一個個傳記故事,因為祂們都有情節、有連貫,構成了我最早的故事性、情節性閱讀體驗。
後來上了幾年學,那是哥哥姐姐會從學校帶一些課外書回來(不知是同學送的生日禮物還是別人帶去傳閱的讀物),在外打工回來的父親就發揮了自己的手藝,找幾塊兒木板搭成了一個四層的書架,我還記得最終給它塗的油漆是我非常喜歡的墨綠色。可惜陪了我們將近二十年,最近幾年收拾清理我也沒能想起給它拍一張照片,這一切只能存在我的記憶裡了。我還清晰地記著當時我看的幾本書 —— 《俠客行》、《三個火槍手》、《小王子》。我後面特別喜愛一些玄幻仙俠類的網絡小說怕是與這三哥們兒脫不了干系 hhh。
後面就進入中學時代,開始接觸手機與網絡的我對網絡小說產生了瘋狂的迷戀,黑道、都市、西幻、仙俠、玄幻乃至耽美,當時真的不知看了多少這類電子書,我記得最開始的手機不能觸屏然後翻頁鍵被我按的換了顏色,後面用一小根觸屏筆的那種被我把屏幕右邊的保護膜劃出了一道溝 😂。有人說這些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鴉片,但對於當時深處農村什麼都沒見識過、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的我來說,我自認為裡面的內容極大的滿足了我當時的好奇心,那些作者不經意地對城市生活與工作很日常的描寫、對各種關係的糾葛與刻畫極大填補了我那貧瘠而又乾涸的腦子。這是我為數不多的接觸這些信息的東西,所以我瘋狂地依賴它們、閱讀它們、深陷其中又樂此不疲。
轉變發生在高中,開始置身於城市的我漸漸地接觸事物的方式也多了起來,被養刁了的我也漸漸開始對那些網絡小說挑挑揀揀,翻來翻去,慢慢只有一兩本能看下去,直到哪一本都讀之無味。現在回想起來,因為自身經歷與境遇的改變,我當時已經慢慢過了能看那些書的階段了,後面因為有了圖書館,就很愛去圖書館,看的書也慢慢變成了暢銷現代書和一些大部頭名著。
推進到近些年,我的閱讀體驗又有了不少變化。翻看記錄,除了一些技術類書籍外,我主看的書籍基本不外乎四類 —— 歷史、科幻、偵探懸疑、中國近現代小說。這些書一方面很好地幫我認識自己及所處的環境與世界,另一方面就像當初靠網絡小說窺視外面世界,如今這些書繼續帶著我繼續遨遊於那些我好奇而又未知的世界與領域。
這兩年也慢慢開始了一些新的體驗:關注一些新的領域,接觸一些新的文體,認識一些新的作者。感謝一路上遇見的以及未來會認識的那些書、那些寫書的人、感謝閱讀這件事兒,這位在我的人生不同階段都不曾缺席的好夥伴,希望未來也能一起成長。